轉:寒露節氣養生

寒露節氣氣候由熱轉寒,萬物隨寒氣增長,逐漸蕭落,這是熱與冷交替的季節。在自然界中,陰陽之氣開始轉變,陽氣漸退,陰氣漸生,我們人體的生理活動也要適應自然界的變化,“秋冬養陰”,以確保人體與自然的和諧。

寒露過後,天氣漸冷,需要適時增減衣物,防寒保暖,預防受寒誘發疾病,尤其是老人、兒童和身體體質較弱的人群。

同時,「春捂秋凍」,換季穿衣最好厚薄搭配,以保暖為主,尤其要注意保護頸椎大椎穴、雙膝及足部,「寒露腳不露」,「人老腳先衰」。

中醫理論認為:「百病從寒起,寒從腳下生」,因為足部是足三陰與足三陽經所過之處,如果腳部受寒,寒邪就會侵入人體,影響脾、肝、腎、胃、膽、膀胱等臟腑功能。

足部保暖除了要注意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襪外,還應養成睡前用熱水或藥水泡腳的習慣。用熱水泡腳既可預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,還能使血管擴張、血流加快,改善腳部皮膚和組織營養,減少下肢酸痛的發生,緩解或消除一天的疲勞。

寒露飲食養生應在平衡飲食五味基礎上,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,適當多食甘涼、滋潤的食品,既可補脾胃,又能養肺潤腸,可防治咽幹口燥等症。

水果有秋梨、柿、荸薺、栗子等;蔬菜有胡蘿蔔、冬瓜、蓮藕、銀耳等及豆類、菌類、海帶、紫菜等。

早餐應吃熱食,最好喝熱大米粥、小米粥等,因為粳米、小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、補中氣、生津液的作用,也可以根據個人體質,可適當食用藥膳粥,如甘蔗粥、玉竹粥、沙參粥、生地粥、黃精粥等,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可適當多吃些紅棗、蓮子、山藥、鴨、魚、肉等食品。

自古秋為金秋也,肺在五行中屬金,故肺氣與金秋之氣相應,「金秋之時,燥氣當令」,此時燥邪之氣易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,如果調養不當,人體會出現咽幹、鼻燥、皮膚乾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狀。所以暮秋時節的飲食調養應以滋陰潤燥(肺)為宜。

古人云:「秋之燥,宜食麻以潤燥。」此時,應多食用芝麻、糯米、粳米、蜂蜜、乳製品等柔潤食物,同時增加雞、鴨、牛肉、豬肝、魚、蝦、大棗、山藥等以增加體質;少食辛辣之品,如辣椒、生薑、蔥、蒜類,因過食辛辣宜傷人體陰精。

中醫在四時養生中強調「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」。因此,秋季時節必須注意保養體內之陽氣。當秋季氣候變冷時,正是人體陽氣收斂,陰精潛藏於內之時,故應以保養陰精,協助陽氣封藏為主,即秋季養生不能離開「養收」這一原則。

秋季涼爽之時,人們的起居時間也應作相應的調整。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明確指出:「秋三月,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。」早臥以順應陽氣陰精的收藏;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達。

寒露節氣時氣溫下降明顯,隨著氣溫下降和空氣變得乾燥,感冒病毒的致病力也開始增強,人很容易感冒。預防感冒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經常保持室內通風,每天通風時間應不少於30分鐘。

秋天雖沒有春天那樣春光明媚,生機勃勃,但秋高氣爽遍地金黃另有一番動人景象。到公園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可增強體質。秋遊也是一種好的活動形式,既可調節精神又可強身健體。

寒露時可選擇登山、慢跑、散步、打球等運動,但每天運動時間不宜太早。一是因為天剛亮時城市空氣不佳;二是因為晨起氣溫偏低, 身體偏弱者容易感受寒邪。故人們宜在太陽升起後外出運動,運動時避免出汗太多,否則會傷陰損陽。

如果遇到起風變天、陰雨天氣,可在室內運動,不可盲目冒寒涉水運動,以免感受寒濕而感冒。

除以上運動之外, 也可堅持在室內做八段錦,每個動作做5-10遍,週身微微出汗為宜。

或做以下鍛煉:

叩齒功法:每天清晨睡醒之時,把牙齒上下叩合,先叩臼齒30次,再叩前齒30次。有助於強腎固齒。

咽津法:每日清晨,用舌頭抵住上顎,或用舌尖舔動上顎,等唾液滿口時,分數次嚥下,中醫認為唾液為人體自身的金精玉液,有很好的養津液、生津止渴等功效,亦有助於消化。常練此功法可改善頭痛、腰背痛、鼻出血、目黃淚出等症。

食療方



1.蜂蜜柚子茶



功效:滋陰潤燥,潤腸通便。適合肺燥陰虛、大便秘結之人。

2.百合蓮子銀杏粥

材料:百合15克,蓮子20克,紅棗20克,銀杏50克,白米100克,冰糖適量。

製法:蓮子去芯,銀杏剝殼後水煮去皮,浸泡半小時,然後與其他食材一同放入煲中,加適量水,大火煮沸後,改用小火煮至粥稠時加入冰糖調勻即可。

功效:養陰潤肺,健脾和胃。適合素體脾胃偏弱、肺燥陰虛之人。

3.花生蓮藕豬骨湯

材料:花生米50克,蓮藕500克,豬骨500克,雞爪3對,紅棗3枚,生薑3片。

制法:以上食材洗淨,蓮藕切塊,豬骨水焯後與其他材料一同入鍋,加足量水,大火煮開,轉小火續煮約2.5小時,最後加鹽調味即可。

功效:補血養顏,護膚潤肺。適合血虛肺燥、皮膚及口鼻乾燥之人。

【來源:本文內容綜合自健康中國、經典中醫守護健康、廣東中醫藥,圖片來自網絡,侵改刪】